二是一些园区从规划之初就有“捧高踩低”的嫌疑。分析一些地方园区的运营管理,可以看到园区管理者更多希望引入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大型文化企业,对本地的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重视不足。而面对“供大于求”的园区市场,园区优惠政策已对大型企业不具有较强吸引力,但对当地的中小文化企业却有实在的促进作用,园区发展不应过多地依赖外来的大型文化企业。
三是一些园区的开发商过于趋利。园区开发商对文化产业不了解,想在短期内收回投资,引入了大量非文化企业或将园区变成了商业地产、住房地产,也让文化产业园区很难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对文化企业吸引力大大降低。
四是很多园区的服务功能有待转型升级。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以出租房屋为主要收入来源,初级园区运营模式依然占据主流。随着产业的发展,园区应将房产出租转向“增值服务收费+天使投资收益”方向转型,即在园区重点提供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市场信息等增值服务,并对园区内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孵化项目和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以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和提升园区运营收益。
五是由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部分文化行业对园区集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如动漫游戏、网络视频、移动阅读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文化科技和优秀人才、面向全国全球市场整合创作、生产、消费等资源,整体业务布局超越了区域范围,更多适应于信息、技术、通信等发达的中心城市片区,对于园区的政策优惠、房租减免、产业链集聚等传统扶持举措已不再具有强烈兴趣。
影视基地:可尝试转型主题公园
提起“西游记艺术宫”,很多人仍记得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游客爆棚的火热。依附于国内建立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江苏无锡影视基地,这个人造景观满足了人们对拍戏的好奇、对明星的追捧,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
影视基地变旅游景点的做法,成功刺激了市场。此后,大大小小的影视城、影视基地在全国遍地开花,广东中山、浙江横店、天津蓟县、宁夏镇北堡等地纷纷建立影视基地,近几年,影视基地的投资规模更是动辄数亿元。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旅游规划中,影视旅游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
现有基地八成亏损
目前,国内几乎每个省都有影视基地,全国影视城已有近千个。一位业内人士戏称,从春秋一直到民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建筑,几乎全被仿建完了。
相比于兴建势头的火热,影视基地的经营却与其形成了冰火两重天,在已建成的基地中,有的发展迅速,成为了行业标杆,但大部分经营惨淡,甚至面临倒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影视城中,有80%亏损,15%温饱,只有5%可以盈利。
曾号称“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的央视河北涿州影视城,这些年来一直在亏损运营;10多年前,曾见证了央视大作《孙中山》开拍的广东“中山城”,如今也因连年亏损而挂牌转让;在云南大理的天龙八部影视城,当年的《天龙八部》电视剧播放热度一过,就很难再吸引游客,使影视城出现了闲置。更不必说那些没有打出名号的影视基地,剧组走后立刻显出人走楼空的颓势,游客也很少。如果长时间没有影视剧制片商进驻,那么基本上就处于闲置荒芜状态。
重复建设毫无意义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国内影视基地尚无收入模式,如果不能吸引到足够的拍摄量,是无法生存的。在陈少峰看来,浙江横店影视城是国内少有的成功案例。“横店影视城是一个大片厂,能够随时制作相关道具,形成一个流动拍摄的基地,这样就能满足很大的拍摄量,有点像美国好莱坞。但美国只有一个好莱坞,中国的影视基地也不需要那么多,重复建设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