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认真做好隐私保护
张平告诉《IT时报》记者,用户漠视也是隐私保护不力的一大原因。除了软件之外,现在已经是“Live on Internet”(生活在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任何动作,都已经把自己的个人隐私泄露出去。比如网上购物、注册填写各种报名单、聊天、SNS交友、打游戏,甚至包括收发邮件等等。“我发现,很多网站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让用户填写身份证号码,很多用户也毫不在意就填了。”
罗青也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推出的手机软件有扫描用户通讯录的功能,“随便一个几百K的小应用就能把你的通讯录扫了一个遍,万一这些企业想做坏事,搞你太简单了。”
国内知名博主月光博客在2007年写过一篇《网络时代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的文章,文章中提到的一些隐私保护措施到目前来看仍然行之有效。他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在网站提交个人信息。“自己的隐私通常是自己无意中泄露出去的,因此不要轻易在网站上提交自己的信息,除了银行网站,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外,其他网站都不要提交自己真实信息”。另外使用安全的密码,加强电脑安全也是用户必须做到的事情。
而一旦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出去之后,立刻登录到网站进行删除操作,或者联系对方网站管理员,要求其删除个人隐私信息。同时最好能通知百度和Google要求其在搜索引擎的缓存信息也删除干净。
记者在与张平取得联系的过程中,发现互联网上根本就查不到他QQ或者 MSN等任何即时通讯信息,他承认这是自己刻意保护的结果。“我在网站注册时,都不写这些信息,一定需要填名字、生日、手机号和地址等信息的话,编一个就好了。”
记者手记
隐私的边界在哪里?
最近有一款手机软件很红,名叫Kik Messenger,它是一款“简单到极致”的跨平台聊天软件。它不能发送照片,不能发送附件,可以用单调来形容。但它的优势是简洁、迅速和易用。让它像病毒爆发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它会扫描用户手机上的通讯录,并告诉你都有谁已经下载了Kik。是的,没错,它会扫描用户通讯录,而国内目前类似的产品米聊、速聊也已经出现。看到这样的描述,请恕记者胆子小,没有胆量试用这样的软件,不然我手机通讯录中2600多名朋友也许会受到不必要的骚扰。
当然,记者也承认,即使拒绝了Kik Messenger,自己仍然难免会使用更多泄露隐私的软件。如果这些隐私是用来改善服务或者给开发者提供一定的回报,我可以接受。正如我自己Gmail邮箱中的那些广告,虽然从来不会去点击,但也不会抱怨。
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会一股脑儿将他们认为所需要的信息,统统拿来,天知道他们还会利用其干些什么,再加上相应法规的模糊,相关企业更加无所顾忌。
记者至今也难理解那些热爱LBS(位置信息)服务的手机用户,主动将自己时时刻刻所在位置暴露在互联网上究竟会带来哪些好处?
当你在享受软件和网站免费大餐的时候,请记住,那可能是你用自己的隐私换回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免费,自然也不必为他们的免费歌功颂德,那些企业也没必要化妆成一副大善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