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表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在经过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以后,也开始向纵深转变,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说。
新的历史时期,在扶贫开发模式上也将作出重大调整,将上一个十年的“整村推进”模式整合为集中连片开发模式,确立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3个地州共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
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伟大历程已然开启。
按照新扶贫标准,贵州省还有1149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33.4%;同时,在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省占了3个,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等三大区域的70个贫困县、86.3%的贫困人口,是贵州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
“小康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更是贫困地区群众的梦想,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贵州省作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
国家的顶层设计对贵州扶贫作出战略提升,贵州一贯坚持的“重中之重”思想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作出深刻诠释。2011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在出席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强调,贵州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开发上来,举全省之力推进,以同步小康为统揽,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贵州扶贫‘三步走’,即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到2018年,全面实现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34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到2020年,全面实现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目标。”贵州省省长陈敏尔说。
启示:
对一个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帮助和扶持贫困群体,使他们能够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到改革开放成果,是政府与社会的应有之义。不论社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总有相对贫困的群体存在,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扶贫事业需要不断加力,需要国家根据发展着的社会现实进行顶层设计,更好地推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让处于社会整体水平以下的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更大程度地享受社会公平,体现其作为社会人的尊严。
基础设施建设架起通往富裕的桥梁——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落后,很大程度是自然环境恶劣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性设施
9月份,在贵州省毕节市飞雄机场通往赫章县的路上,记者看到刚刚开通两个多月的高速路像离弦的箭,逢山开路、遇谷架桥,贯穿了重重大山。每一座高架桥的桥墩都像竹笋一样从山谷里硬生生地拱出来,直冲云霄,其中赫章特大桥桥墩高达195米,是亚洲连续钢构桥梁的第一高墩,在云雾缭绕中远远看去,路面就好像浮在空中一样。
“没有不依靠基础设施就能发展起来的。”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对此直言,“就扶贫谈扶贫不行,要跳出扶贫看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是第一位的,有了水、电、路、桥,产业才能做起来。”14个连片特困地区绝大多数位于大山深处,六盘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一座座大山的名字成为他们的代名词,阻断了交通,阻断了发展,也阻断了希望;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路的建设,则是他们通往幸福的必经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