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组征迁,都能写出一部巨著,每一户工作,都是一个章节故事”,在参加今年城区西大街、码头街老城区暨棚户区改造的舒城县城关镇志愿者干部们无不有这样的深深体会。
历经一个月,2838户顺利征迁完成,这是该镇,乃至舒城县史上绝无仅有,创造了“任务完成效率高、和谐征迁场面壮”两项奇迹。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参与征迁干部们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以及务实、亲民的作风,赢得了征迁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密不可分。
7月,正是酷暑盛夏。外面骄阳似火,室内气氛热烈。“我就是不拆迁,我家房屋结构不对,我家计算少了,我年老体弱生活困难,我们兄弟房产有纠纷……”面对诸多个案问题,包保干部们深知打铁需要自身硬,他们首先研读熟知征迁政策,并学会用“庖丁解牛”的方法,找准每户问题突破口,最终一一化解了难题。这一切,源于干部一个月的“家访”沟通和服务,赢得了群众支持。
“家访”,让群众了解了政策。短短一个月时间,300多名镇、社区干部在县直单位包保干部的配合下,走进了征迁户家中,一方面开展老城区暨棚户区改造规划宣传和征迁安置政策宣传,另一方面帮助群众算好民生帐、发展帐和经济账。他们认真听取群众对征迁安置意见,了解群众诉求,诚恳耐心地解答群众疑问,让群众知晓征迁政策和流程。同时,包保干部们还收集和记录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并建立分户档案,因户施策。
“家访”,解决了纠纷和矛盾。由于老街历史悠久,变迁复杂,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错综。在这片土地上,有祖居地的,有房改房的,有国有的,有自建的,有违章的,有私下交易的,存在着大量产权不明现象,问题复杂,乱象突出,纠纷争议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工作组干部与征迁当事人开展“一事一议”,由征迁户提出,包保干部监督,确权组复核审查,通过大量翻阅不同时期房屋航拍图、产权登记证,走访历史见证人,查看相关原始票据,搜房屋集影像资料,追根溯源,还原事实。通过精心细致地调查、复核,以及包保干部深入细致地工作,产权不清的问题疙瘩一一解开。大家最终心服口服!
“家访”,赢得了群众支持。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征迁一条基本守则。城关镇在征迁过程中,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政策、一个口径,公平公正。严格控制征迁政策底线,走补偿高线,最大化维护群众利益,群众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在房屋征迁中,包保干部们多次深入困难户家中,了解情况,积极协调和帮助困难户申请救助。这期间,为 500多征迁户争取了现房,让急需用房户得到了安置,为326户争取了公租房,解决了年老体弱、病残者无法租到房屋的实际困难。对于特困户,包保干部还帮助他们申请户均1万元生活补助,解决他们燃眉之急。“零距离”交心、“千万里”问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了却了广大征迁户后顾之忧。群众心顺了,气平了,主动搬迁的热火场面出现了。
“家访”,让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