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一年,在历史的轴线上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坐标。 9月8日下午,《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各界代表从四方汇聚而来,共忆峥嵘岁月,共谋检察新闻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 观看“三十检阅·赓续前行——《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展览”,分享《检察日报》陪伴的岁月,举行检察传媒智库专家聘任仪式,聆听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对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谋篇布局”……座谈会让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30年来,以《检察日报》为主阵地的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紧跟时代潮流,以一字一句、一光一影,用心、用情书写公平正义,传递着法治进步中的检察温度。 增强阵地意识,坚持政治家办报 岁月可以磨淡纸张上的油墨,却无法磨淡奋斗的身影和法治进步的足迹。 这一天,最高检西大厅内,一幅幅图文铺开了一段独属于《检察日报》的流金岁月。《检察日报》创刊30周年展览吸引了最高检领导及来宾的驻足观看,他们通过“穿越时空”互动程序,踩踏地面年代感应点,感受《检察日报》的精彩瞬间。 从1991年周报到拥有四个版正报及“八大周刊”的日报,从单一的报刊,到集“报纸、刊物、网络、影视、客户端”于一体的现代化传媒集团,《检察日报》与时代同步,与法治同行,成为宣传党的政法工作和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检察宣传的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 “政法媒体是党的宣传阵地,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时刻绷紧政治弦,树立大局观,以过硬政治定力守好涉检意识形态阵地”……座谈会上,张军特别强调,检察新闻宣传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工作、业务性极强的政治工作,要把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灵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做实做深检察新闻宣传。 “《检察日报》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是展示检察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弘扬法治文化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忠实读者,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检察日报》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检察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日益进步的一个缩影。 “检察事业的90年发展与我们党的百年征程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注定了检察工作是一项兼具政治性、业务性的工作,检察新闻宣传工作亦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认为,作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必须要带头讲政治,《检察日报》及各级检察院新闻宣传部门也要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用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检察新闻宣传中去,依托新闻媒介助力检察机关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不断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新需求发声、发力。 “检察机关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敬波颇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检察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立足中国检察的伟大实践,以法治的眼光讲故事、说新闻、话检察,跻身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大报行列。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王敬波希望《检察日报》能够植根检察业务、融合各方、引领时代,从为企业创造良好法治发展环境、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工作入手,全景展现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弘扬法治主旋律,传递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情怀与担当 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印发,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就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专门印发文件。 “贯彻落实《意见》,担负起党和人民、宪法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更重责任,既要抓实监督办案‘硬实力’,也要壮大新闻宣传‘软实力’。”张军分析指出,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更高水平、更丰富内涵的新需求。“有没有”的问题解决了,就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检察新闻宣传工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法治新需求,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检察新闻宣传工作,传递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情怀、担当。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检察报人必须“跟上”。 为呼应最高检“里程碑式的重塑性变革”,对标对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2020年8月1日起《检察日报》进行全新改版,积极探索深度报道,力争做检察机关普法的“主阵地”、党的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前哨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兵场”、提升广大检察人员政治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大讲堂”。 向教育部制发“一号检察建议”,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依法办理“昆山反杀案”,让正当防卫条款不再停留在纸面;办理侵害英烈名誉荣誉案件,弘扬社会正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连续发布十批次共计55个涉疫典型案例,向全社会释放“依法防控”的强烈信号……谈起近年来的“经典”检察新闻报道,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副主任廖文根如数家珍。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工作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誉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检察新闻宣传工作围绕“四大检察”唱响检察声音,弘扬了法治主旋律。 “新时代的检察新闻宣传要处理好突出检察特色与法治建设大格局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对检察事业与检察新闻工作保持高度关注。他认为,要将检察工作融入法治建设这一大系统中,以大局观、全局观的视角“跳出检察看检察”,讲好每一个检察故事的同时,要符合司法工作基本规律,让人民群众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平正义。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1993年在《检察日报》发表一篇评论庭审方式改革的文章,从此与《检察日报》结下不解之缘。此后的28年里,他相继发表了很多随笔、评论和学术短文,不仅是《检察日报》的忠实读者,更是众多内容创作者之一。 “《检察日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检察事业进行了全面的刻画,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精细描绘,一则则温暖人心的检察故事,一个个彰显正义的检察案件,如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虽为每日报道,注重当下,但集腋成裘,足可为检察历史留下极为丰富的资料。”张建伟表示,《检察日报》让老百姓了解检察工作,传递法律温度,为引领检察业务发展、培育检察人的人文素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聚焦媒体融合,实现检察新闻“破圈”传播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传播媒介推陈出新,网络应用日新月异,使得宣传舆论工作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早已打破“一张报纸打天下”的传统格局,媒体融合从物理“相加”走向化学“相融”。 2020年9月,《检察日报》成立了统筹“报、刊、网、视、端”资源的融媒体中心,运营最高检、正义网的官方网站、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平台,集选题策划、新闻采编、内容分发、合作运维等功能于一体,开拓新型传播业态主战场。 座谈会上,与会来宾不约而同提到,检察工作政治性、专业性很强,一般社会公众不太熟悉、不好了解、不易明白,这就要求检察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真正让检察宣传舆论做到深、实、新,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新浪集团微博政务运营总经理李峥嵘特别指出,检察新闻宣传工作进入到了全新的融媒体时代,百姓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走近真实的一线检察官,全面了解检察工作。在未来的媒体融合进程中,她期待《检察日报》的融媒体传播更能遵从不同媒体平台传播规律,建立起有机协同的融合传播机制,精准地触达、覆盖用户,传播出老百姓愿意倾听的检察好声音。 洞悉融媒矩阵各节点间的联动逻辑,发挥融媒矩阵协同效应;将《检察日报》融媒矩阵连接至整个社会的社交媒体中,实现检察新闻“破圈”传播;根据信息、用户与场景的匹配程度决定对谁传、传什么、怎么传、何时传,以提高传播效能……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坦言,相较纸媒30年的发展历程,融媒体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检察新闻宣传工作要主动适应网络发展新形势,加强检察机关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实力强、影响大的网络宣传阵地,同时,立足不同传播平台实现个性化定制、多元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增强检察新闻宣传的针对性、生动性。 “充分发挥每一位检察人的力量,同时借助有关领域专家的智慧,构建大宣传格局。”座谈会上,张军向《检察日报》聘请的首批检察传媒智库专家颁发了证书。 “进一步加强检察法治新闻传播领域的智库研究,以高品质的研究成果促进高质量的检察事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等专家建议,通过建立与科研院校无缝衔接战略合作机制、加强检察新闻宣传理论研究等,让先进检察新闻宣传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面对众多期望,检察新闻人必定会勇往直前,不断提高检察宣传舆论工作能力水平,努力为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